消费预期升温,保健品行业2023年有望迎来拐点

消费预期升温,保健品行业2023年有望迎来拐点

【直销界】近期,全民“囤健康”热潮拉动维生素、益生菌等产品大卖,叠加备年货购物需求进入高峰,保健品消费预期升温,2023年行业有望迎来拐点。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抗阳”需求一度引发维生素、益生菌等产品热卖,但随着民众陆续进入“阳康”阶段,“恢复体力、增强抵抗力”成为主流诉求,民众对保健品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

“我给老家父母都寄了两盒,阳后身体太虚了要补补。”一位药店工作人员指着货架上的阿胶口服液说道。日前,财联社记者走访杭州多家药店了解到,针对“阳康”后体虚、乏力等问题,药店营业员均推荐购买阿胶、党参类口服液,该类产品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亦明显升温。


各阶段保健品需求不同

12月以来,维生素、益生菌等产品线上销售数据呈现脉冲式增长,于12月15日前后出现销售高峰,随后回落,热门产品12月总体销量远超11月,成为“抗阳”阶段的保健品主力。

据蝉妈妈平台数据,在11月仅有1款保健品冲进抖音月度销售榜前100的基础上,12月共有5款保健品跻身销量前100,保健品销售火爆可见一斑。这5款热销产品均为维生素,其中,北京同仁堂品牌占据两席,但从生产厂家来看并不在同仁堂(600085.SH)体系内。

在快手平台上,12月保健品热销同样呈现“西强东弱”,即西式保健品销售强劲,传统中式滋补品表现平平。财联社记者翻阅某头部主播销售记录,其带货的多款维生素、益生菌粉以及软骨素在12月均有亮眼表现,销售额与11月旗鼓相当,同期的阿胶、白凤膏等中式滋补品销售较为冷淡。

然而,随着“抗阳”需求逐渐回落,“阳康”群体“体虚乏力”等问题开始浮现,居民保健品需求热点有望逐渐转移。1月4日,财联社记者走访杭州多家药店了解到,近期来询问如何改善体虚、乏力问题的顾客明显增多,药店一般推荐购买党参、阿胶类口服液,称这类产品适用人群广泛,服用没有太多禁忌。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滋补类产品销售以线下为主,暂时未有数据证明销量出现大幅提升。行业人士受访指出,理论上传统滋补品同样受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但相比于维生素等产品,传统滋补品与抗疫关联不够直接,预计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保健品行业亟待困境反转

刚刚过去的一年,保健品行业表现平淡。行业龙头汤臣倍健(300146.SZ)“增收不增利”,公告称预计全年收入同比略有增长,但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10%-30%,受疫情扰动,公司线下业务承受较大压力,线上推广也面临费用增加等挑战。

因“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受关注的新诺威(300765.SZ)也经历颇为艰难的一年。公司在调研纪要中表示,2020年疫情发生后,公司保健食品业务受线下药店客流下降的影响,其业绩出现了一定下滑。随着近期防疫新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22年12月以来,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上升,产品供不应求。

除渠道端压力,原料成本攀升也持续侵蚀行业公司利润。上游代工厂商仙乐健康(300791.SZ)对接全球品牌客户,对行业冷暖更为敏感,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同样遭遇“增收不增利”困境。好消息是,公司对外表示,自Q3开始部分原料价格有所回落,预计Q4部分产品毛利会逐步回升。

“随着防疫政策调整,我们能看到维生素、辅酶Q10这些对免疫力有帮助的产品卖得很好,一些线下渠道甚至卖断货。总体来说,我们对后续市场需求比较乐观,在国内客户结构调整、新品研发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但相比之前能有多大提升缺乏量化数据。”仙乐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

艾媒体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在近些年持续增长,其中自2017年起,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速加快,2021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至约2708亿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直销界立场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直销界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直销界)及本页链接;对于我方所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直销界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1
0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2020中国慈善榜揭晓古润金荣获“侨商慈善领袖”殊荣
第八届完美公益影像节在京举办“写给世界的诗”传递爱与希望
18-35岁成保健品消费主力军
两度更名,道圣堂从“活络康膜”到“道圣康膜”虚假宣传依旧被查
总业绩仅剩1000亿!中国直销还能否触底反弹迎来春天?
2021年4月份最新整理178个资金盘骗局黑名单,你都参与了…
直销界团队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