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的缺点与弊端

直销的缺点与弊端

 

一)产品种类有限。主要是三大类产品:保健品、化妆品、洗涤日用品。这就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模式已经落后。直销进入中国大陆也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没有一个东西是千古不变的,终竟要被更新的一种模式所替代,所以直销也不例外。2000年以后进入直销行业的有几个成功了?当今为何那么多的直销难民?

(三)开支大,收入少!做直销的都知道,前期只是不断地投入,外出展业发展市场、学习,要花大量的钞票,要备安全库存、有时因业绩要买货、囤货也需大量资金,所以大都是干劲冲天,而口袋空空。

(四)人际资源有限。做直销最苦恼的是每天去找人但又很难找。这样会伤害大量的人脉,没有人际资源团队,就不能稳定事业,也就无法发展。

(五)同类公司太多。利用这几款产品运作直销的公司,多如牛毛,产品各有特色,制度各具千秋。竟争非常激烈,加上非法传销的猖獗,也给行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六)会议培训受限。两个条例的发布,严格规定了200人以上的培训,必须报有关部门备案,这就严重阻碍了以会议为主要手段的直销行业的运作。

(七)有牌的不好做,没牌的不敢做!机会不以有无直销牌照来断定,有也好,无也好,始终是旧瓶装新酒,也始终摆脱不了以上所说的几个弊端。很多人总以牌照为傲,总以公司才开为荣,也以一篇媒体报道而沾沾自喜,可不曾想能说明什么呢?有牌的成熟了,没牌的不敢做,新开的刚获牌的比起早获牌的公司,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都是一样模式和近似的产品,抢占市场反而还没有老牌公司有竟争优势。记住:是模式新而不是公司新。叫得再凶,还是在直销这个圈子里。

(八)刚开的公司,靠网头、靠炒作。别的公司在直销里成功了,于是很多公司也想挤进来,为了尽快抢占市场打开局面,有些公司就重金雇用身后有很多团队的网头或名人来操盘,这些直销窜窜,利用他在这个行业里的名气忽悠人们,他和他的喽罗们捞走了第一桶金,当市场炒热过后,很多散户跟风进来,就成了牺牲品,你下海时他们已经上岸了,他们又投奔了另一个东家。原来就是如此!

(九)短线公司大吹大擂。很多人没搞清一个道理:要想做长做大,就要有无限的市场,要想有无限的市场就必须要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有的产品贵,消费者不愿意去消费!

(十)直销人比传统人还传统,不归零、不空杯。这严重体现在排他思想上!因为会议的洗脑,因为上级领导的忽悠,用“坚持”两个字封闭了自己的心门。认为只有自己的好,从相信到迷信,从不愿跳出直销来看直销,从不愿多看看、多比较,没有为自己负责的思想,死板教条,坐在一辆破车上怎么也不肯下车。放弃才是最大的获得。想想你从事直销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个信念?仅仅是对一个公司和某个人的崇拜?明知越做越难,还在不断地忽悠自已。直销啊,让几个人欢喜、千万人忧的行业。是直销忽悠了人们,还是人们被直销忽悠了?

 

中国直销的三大弊端

为了使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为了让我们的直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让我们的直销从业人员更加理性,我们必须彻底清除直销业中的“文革遗风”。虽然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革”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文革遗风”还在我们的一些直销企业、直销人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个方面:

改名:时髦或是逃避

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直销人中,改名似乎很流行。“三月不见,不知其名”,这在直销人中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在这个行业改名现象太普遍了。

笔者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与一位直销企业领导人聊天,他刚好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就叫这位朋友一起过来聊,并说我也在场。我问是谁,他说了一个名字,我说不认识这个人,他说我肯定是认识的。来了以后才知道,这人也和我有过几次接触,只是他们认识在先,是

另一个名字,我认识在后,他已经改名了,所以我不知道他原来的名字。有人告诉我,在直销行业,一个人改名一次是很正常的,有的人甚至要改几次。

“文革”期间,改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那时你随便碰到一个人,不叫文革就叫敬东、卫东之类的名字,大家都以拥有这样的名字为荣,以表示对我们伟大领袖的热爱。

那么现在,直销人中为什么改名的很多呢?不外乎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髦,二是逃避。众所周知,直销是一个进入门槛低的行业,一是投资少,二是没有什么学历要求的限制。这之中不乏一些高素质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文化程度不高,文化修养不高。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通过多年的打拼,取得了一些成绩,有的甚至做到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的成为了大系统和团队的领导人,并且在经济上也有了较好的基础。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对自己进行包装,就要让自己显得有品位,所以对父母给自己起的名字也要进行重新考虑,有的甚至相信测字算命之类,一旦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深度、没有文化内涵,或者是名字可能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就要改一个既时髦又会给自己带来财运的名字。

如果说上面这类人改名还可以理解的话,那另一种改名的人就纯粹是为了逃避。特别是一些做过拉人头传销的人员,他们也许给自己的下属有过承诺,有的甚至是欠了下属的钱,在传销公司关门或者是被政府部门依法取缔后,这些传销组织的重要人员一是怕被打击,二是怕被曾经的下线人员索债,所以改名换姓,进行逃避。

浮夸:美丽的陷阱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从“大跃进”到“文革”中浮夸风的一种具体体现。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浮夸,让我们的人民吃尽了苦头。而现在,在直销行业中,也许那

些吃过浮夸苦头的人们,正以浮夸制造一个个美丽的陷阱。

直销行业的浮夸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夸大企业实力,以此吸引更多的经销商加入;二是夸大公司和经销商个人的业绩,夸大公司业绩的目的是向经销商证明公司的发展势头迅猛,夸大个人业绩则是为了证明在这个公司挣钱容易。曾经有这样一家企业,向经销商说一个月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通过我们对其财务进行了解,发现其实际销售额只有300万元。还有一些经销商,为了达到发展销售团队的目的,总是告诉准备加入的人,说自己的销售业绩是多么惊人,销售团队有多么庞大,在公司职位有多么高,得过什么大奖等等,目的就是为了引诱新人加入。

浮夸的另两个表现是领导人对自己经历的过分夸大和经销商对产品功效的夸大。我曾经碰到过一位企业的执行总裁,告诉我他自己从事直销有多少多少年,有多少年从事企业管理的经验,并说在20年中,有着在全球65个国家的工作阅历。先听时我没有在意,可后来一细想,才发现夸大得有点离谱了,先是算了一下他的工作经历,发现他十几岁就在从事管理工作了,这也许还说得过去,因为在学校当个什么劳动委员之类的也可以说是管理工作。2065个国家,那估计是把过境的也算在内,不然,每年要到3.25个国家工作,除非他拿到了所有国家的出入境免签证明。还有一个就是原海王经销商对范禹麟个人经历的吹捧,把什么同乡同校的都拉上了。

对产品功效的夸大在经销商中比较普遍,一些经销商为了快速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把产品说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正如完美总裁胡瑞连对我说的那样,即使有人在服用了保健品后有无论是直销团队领导人还是企业领导人,都很有可能在盲目的狂热崇拜中迷失自我,让欢呼声冲昏了自己的头脑,这样往往会促使他们产生盲目自大的情绪,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

明显的效果,那也不能把保健品当成药品宣传。即使有癌症病人服用后有好转,那也许是个体差异,不能说这款产品就有治疗癌症的作用。

造神:盲目的狂热

直销中,“文革遗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造神,把企业领导人、团队领导人当作神一样盲目崇拜。

参加过直销企业大型活动的人都知道,经销商对团队领导人的崇拜,特别是对企业领导人的崇拜,几乎可以与“文革”时对领袖的崇拜相比。在企业领导人出场的时候,几乎是全场起立,掌声雷动,有的人甚至把企业领导人称为父亲,就差三呼万岁了。

当然,直销是一个需要推崇精神的行业,对企业领导人的崇拜本来无可厚非,现在又是一个偶像时代,一个人,如果还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就证明他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过度崇拜就等于盲目,这种盲目的狂热崇拜对企业,对被崇拜的人也是不利的。有人说,毛泽东同志晚年一些错误就和人们的盲目崇拜有关,这话不无道理。

无论是直销团队领导人还是企业领导人,都很有可能在盲目的狂热崇拜中迷失自我,让欢呼声冲昏了头脑,这样,往往会促使他们产生盲目自大的情绪,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在企业搞一言堂。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在直销企业里有,在传统企业里也有,由于领导人的盲目自信和自大,最终让企业进入低谷,有的甚至断送了企业的前程。

领导人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崇拜,靠的是自己应有的人格力量,不是靠盲目的推崇。

中国直销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衷心祝愿直销行业中的企业都能健康发展,我们也希望企业在健康发展的时候能够摒弃“文革遗风”等不良的习气,因为只有这样,才对我们的行业发展有利,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有利。

+1
493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2017年最新“慈善互助、虚拟币、原始股、资金盘”骗局黑名单…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于直销行业说了啥?
消费全返骗局“云联惠”卷土重来
天士力闫希军:修订《专利法》延长药品专利保护期完善创新药进医…
吃不起的“阿胶”
天津尚赫直销模式引质疑产品被指夸大宣传
直销界团队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