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界团队

粉丝:0关注:0

  • 公 司:保密
  • 职 业:保密
  • 邮 箱:super@zhixiaojie.cn
  • 微 博:保密
  • 微 信:保密
危机二:产品危机 我有两个好朋友,都是行业老人,都有着丰富的直销经验,并且都是各自直销企业的高级别经销商,然而在去年,先后离开了他们原来服务的公司,一个去做了虚拟币,一个去做了一家境外没有牌照的“偷渡”公司。当我跟他们沟通为什么不选择70余家拿牌企业以及几十家准拿牌直销企业,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实在没有看到能够令人心动又有很好切入时机的产品,所以第一位朋友选择了“绝对不会介绍给家人来做的(朋友的原话)”虚拟币,另一个则被那家境外公司产品的惊艳效果所征服,宁可冒一定风险也要启动这个新的事业。 “产品道具论”,在中国直销业,尤其是某些职业经理人和团队领导人的头脑里,似乎有个更大的市场。他们迷信制度,迷信各种潜能培训,而忽略了直销事业的本质:优质产品。很多公司可以在会议包装上,在地方公关上,在整合团队上不吝成本,但是在产品研发上,甚至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却一毛不拔!翻看一下国内直销企业的产品目录,我们会发现许多直销公司的产品线的越来越同质化。很多企业只要看到别人的产品卖得好,就赶紧找个地方OEM一下贴上自己的牌子后推向市场。比如以美国瑞纳为原型的基于量子技术和液态远红外原理的“活化能浓缩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加入了小分子蛋白肽的青春定格液,国内至少有30家直销企业和准直销企业都上了这个产品,甚至他们的ppt里用的案例的图片都是相同的!更有甚者,某个有直销牌照的企业,把一种传说中的“仙草”的花采摘后进行了简单的干燥处理后真空包装,一小袋里大概有2-3朵花,居然直销员的优惠价高达50多元!因此,我曾经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发出过“以产品为核心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核心产品”这样的感慨! 看看那些位列直销排行榜前列的企业,几乎都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在国内,历史上创造奇迹的公司,比如10年前的新时代,5年前的罗麦,这几年的权健,甚至很多未获牌照但却有着广泛市场基础的“地下”公司,都是因为坚持了产品导向而异军突起。事实上,国内有很多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抗氧化果汁为例,海外的诺丽果汁、蓝莓果汁、山竹果汁以及各种复合果汁,诞生了多家大型直销企业。而内资企业中福能源的石榴、荟生的芦荟、宇航人的沙棘等,从原料属性和资源优势上,完全有能力去跟海外这些果汁抗衡。
06-12 16:05 来自文章:
危机一:政策危机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的话,那么目前的《直销管理条例》和《反传销条例》,则是目前行业危机的根源。 按照现行二个条例,多层次计酬,跨区经营,奖金比例超30%,产品超范围,无论对于拿牌的直销企业还是未拿牌的准直销企业,任何一条,轻则遭工商局查处,重则被公安机关立案。正是《两个条例》所带来的高成本准入门槛和高监管的高压政策,使得很多直销企业的重心完全不能集中在直销的核心业务上。于是,现行的直销公司诞生了一个比业务管理还重要的岗位,叫外事。有个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曾跟我报怨,以前一个月做500万,公司就能很好地生存,而现在一个月做2000万,公司还要亏损。 时至今日,在政府全力提倡减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新的工商管理条例已经取消企业的注册资金的限制,但是却有一个括弧:直销企业除外?为什么即使两院一部出台了关于“以产品为导向的单纯性多层次计酬不作为犯罪处理”(公通字〔2013〕37号)这样的司法解释后,依然频频爆出很多地方的执法机构对直销企业的股东、职业经理人和经销商进行大规模立案通缉等强制手段?直销牌照这个最具行政审批色彩,最具随意性,最不具备市场经济特征的行政怪胎,不再是为这个行业保驾护航的善法,而已经成为扭曲和毁坏直销行业的恶法。 而更为可笑的,市场上大量的返利销售模式,各种虚拟币、资金盘,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传销,却因为没有层级,没有多层次计酬,不受《两个条例》的监管,打着互联网+、全面双创等旗号,到处招摇撞骗。 如果我们无法忘却也不可能忘却2014年的张博川案、2015年的北京保罗案的话,那么,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张牌照的发放,就意味着通往监狱的路上,就又多了一批无辜的人。
06-12 16:00 来自文章: